• [单选题]细菌总数 是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总大肠菌群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粪大肠菌群数 44.5℃培养24h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可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为
  • 正确答案 :B
  • 总大肠菌群


  • [单选题]肾髓质高渗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是
  • 正确答案 :B
  •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 解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近髓肾单位的髓袢与直小血管是一个并行排列液体逆向流动的U形管道,而各段肾小管对溶质和水有选择性通透性,构成了逆流系统,为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形成具备了条件。   外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外髓部是逆流倍增过程的起始部位,由于髓袢升支粗段位于外髓部,能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则不易通透,所以外髓部的高渗梯度主要由升支粗段NaCl重吸收形成的。   内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与内髓质集合管尿素再循环和髓袢升支细段NaCl由管内向管外组织间液顺梯度扩散有关。 ①尿素再循环:髓袢升支细段管壁对尿素具有中等度的通透性,内髓部组织液中尿素便顺浓度梯度进入髓袢升支细段,小管液相继流经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部、外髓部集合管至内髓集合管处,尿素再顺浓度梯度扩散到组织液,形成尿素再循环,促进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②NaCl对渗透梯度形成的作用:在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不易通透,但对水有通透性,降支细段小管液NaCl浓度愈来愈高,到髓袢顶端转折处达最高值。小管液转入升支细段后,管壁对NaCl有较高通透性,对水则不易通透,NaCl便顺浓度梯度扩散入内髓部组织液,提高内髓部渗透梯度。【该题针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 [单选题]可用于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B
  • 异丙肾上腺素


  • [单选题]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制是该药抑制
  • 正确答案 :A
  • 黄嘌呤氧化酶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推荐下载科目: 内科(正高) 口腔内科学(正高) 儿科护理(正高) 医院药学(正高) 中医骨伤科学(副高) 临床药学(副高) 健康教育主治医师(代码:365) 辽宁初级药士 LA物理师 乡村医生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