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后腹痛的成因有( )血虚内寒#
气血郁滞#
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
阴阳俱虚
瘀血内结#
- 射干治疗咽喉肿痛,痰多者是取其什么功敛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
消肿散结
祛痰利咽#
止咳止血
- 下列属慢性盆腔炎的是卵巢囊肿
输卵管积水#
输卵管卵巢炎#
慢性输卵管炎#
子宫内膜异位症
- 下列有关风温的治疗原则,哪一项不妥初起邪在肺卫
初期宜辛凉宣解
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内陷心包,机窍阻闭,宜清心开窍
本病后期则宜咸寒滋腻之品填补肝肾之阴#
- 有毒的祛风湿药有雷公藤#
蕲蛇#
川乌#
昆明山海棠#
雪上—枝蒿#
- 四川的道地药材有贝母#
黄连#
川芎#
乌头#
茯苓
- 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唇焦咽痛,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肺热壅盛
热灼胸膈#
肺热腑实
邪热犯胃
热郁少阳
- 治疗小便不利的方剂有( )五苓散#
猪苓汤#
栝楼瞿麦丸#
蒲灰散#
滑石白鱼散#
- 桃核承气汤中,用桂枝的主要作用是调和营卫
通阳化气行水
通经活血#
温通心阳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 温病清解气热法主要分为以下哪几种( )轻清宣气#
辛寒清气#
分利湿热
清热泻火#
分消走泄
- 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证时,常相须为用的药物是石膏#
栀子
知母#
丹皮
黄柏
-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五脏之气的充盛
天癸的形成
水谷的摄入
肾气的充盛#
三焦的气化
- 暍病中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成是( )人参#
石膏#
甘草#
知母#
粳米#
- 半夏厚朴汤的治法是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活血通瘀
破气散结
祛瘀逐痰
化痰利咽
- 朱砂的适应证是惊风,癫痫#
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肾虚遗精、滑精
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淋证,癃闭
- 崩漏患者对止血药的选择,以下错误的是清热止血药有地榆、侧柏炭、贯众炭#
祛痰止血药三七、炒蒲黄、茜草#
益气摄血药有黄芪、党参、升麻#
收涩止血药有乌贼骨、煅龙骨、炒丹参
温阳止血药有艾叶炭、丹栀炭、旱莲草
-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梦哭"是由于肺气盛#
肺气虚
肾气盛
肾气虚
心气虚
- 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的养生方法是(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披发缓形,广步于庭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 薄荷与柴胡的共同功效是解表#
疏肝#
透疹
止痛
升阳
- 《灵枢·本藏》认为,五脏的共同功能是藏精神血气津液
藏精神血气魂魄#
藏志意血气魂魄
藏精神营卫魂魄
以上均是
- 某男,55岁。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舌苔浊腻,脉滑。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其治法宗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味厚则泄
味薄则通
气厚则发热
- 绝经前后诸证以肾为本应注意什么而综合施治肝郁
水湿#
脾虚
瘀血#
痰浊#
- 中医文献称子宫脱垂为产肠不收#
阴菌#
阴挺#
阴痔#
葫芦庶#
- 妇科外治法常用于哪种疾病阴痒#
阴疮#
阴蚀#
阴门瘙痒#
阴挺#
-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中"五邪"是指( )雾露#
湿邪#
风寒#
痰瘀
宿食#
- 具有涩肠止泻功效的药物是补骨脂#
灶心土#
肉豆蔻#
石榴皮#
乌梅#
- 牵牛子的功效是去积#
逐水#
平肝
泻下#
杀虫#
- 湿热发黄证与寒湿发黄证的区别是( )前者黄色鲜明,后者黄色晦暗#
前者属热实证,后者可伴脾虚寒证#
前者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后者为寒湿内蕴、肝胆失疏#
前者与阳明有关,后者与太阴有关#
前者清热利湿退黄,后者温
- 乌头赤石脂丸的配伍特点有( )用辛散与收涩药使寒去而不伤正#
用甘草解乌头毒性
用蜂蜜制以丸剂使峻药缓用#
用乌头附子峻逐阴寒#
用薏苡仁协助乌头缓急止痛
- 诊断闭经最有意义的有( )女子12岁月经尚未来潮
妊娠期无月经
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
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
月经来潮后又中断自身之月经周期3个周期以上未来潮者#
- 经行口糜的治疗大法下列哪些是正确的清胃泄热#
平肝潜阳
滋阴降火#
清心泄火
滋阴润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指的是病机
病因
阴阳#
根本
本质"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指阴阳。此句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治疗疾病的总则,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与后世的"治病求本"不同。
- 属于其他制法的是粉碎
发酵#
制霜#
水飞
药拌#
- 竹叶石膏汤证可见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脉证发热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脉洪大#
脉虚数
- 既可以清热凉血,又可以活血的药物是夏枯草
龙胆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 内服只宜入丸散,不入煎剂的药物是朱砂#
龙骨
磁石
琥珀#
灵芝
- 《傅青主女科》创制的方剂有易黄汤#
两地汤#
定经汤#
完带汤#
清经汤#
- 五苓散的服法包括白饮和服#
覆取微似汗#
多饮暖水#
服药后糜粥自养
- 回阳固脱法的适应证是:( )四肢厥冷#
汗出淋漓,神疲倦卧#
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面色萎黄,脘痞胸闷
胸腹灼热
- 厚朴的适应证是湿阻中焦,气滞不利#
肠胃积滞,大便秘结#
脾胃湿热,吐泻痢疾
痰饮喘咳,胸闷不畅#
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