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大便的排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肝的疏泄功能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
肾的气化功能
大肠的传导功能#
- 被称为"骨之余"的是髓
齿#
爪
筋
脑
- 刚痉、柔痉的临床鉴别点是口渴与口不渴
发热无汗与发热汗出#
恶风与不恶风
发热与不发热
抽搐有力与无力
- 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润肠通便,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及肠燥便秘的药物是火麻仁
郁李仁#
桃仁
瓜蒌仁
柏子仁
- 犀角地黄汤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利血通肺,凉血止血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 槟榔的功效是( )杀虫消积,行气活血
杀虫消积,行气止泻
杀虫消积,行气止咳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杀虫消积,行气止痢
- 麻黄在阳和汤中的作用是宣肺平喘
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宣通阳气#
收敛止汗
- “亡血家不可发汗”,体现的治则是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扶正与祛邪并用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 大黄与虎杖的共同功效是化痰止咳
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利湿退黄#
泻下通便#
- 下列各项,不属桔梗的主治病证是肺痈
咳嗽
咽痛
痰证
眩晕#
- 茯苓与薏苡仁相比较,正确的是薏苡仁又可以安神除烦
均可利水渗湿,健脾#
都可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脾虚诸证#
性味都是甘、淡#
茯苓又可治疗肺痈、肠痈
- 热病饮食禁忌为食麦
食谷
食肉#
食寒
食热
- 苏合香丸配伍诃子的用意是( )敛气护正#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敛阴止渴
利咽开音
- 皮水的发病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较密切( )心
肝
脾#
肺#
肾
- 生姜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的不同点是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去半夏
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半夏量
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去干姜
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量#
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去炙甘草
- 过度悲伤可以导致的是气上
气下
气缓
气结
气消#
- 治疗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的药物为紫菀
葶苈子#
昆布
白果
洋金花
- 患者乌某,带下黄臭,胁肋胀痛,目赤耳聋,小便淋浊,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左金丸
白头翁汤
大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龙胆泻肝汤#
- 心肝血虚证见惊悸不眠,烦热多梦,大便秘结者最宜选制首乌
生首乌
酸枣仁
瓜蒌仁
柏子仁#
- 汗孔又被称作是气门#
玄府#
毛窍#
鬼门#
幽门
- 关于中鼻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属于筛骨的一部分
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可分为前、后2部分
前为蝶腭孔#
后有鼻堤#
为手术重要的结构
- 桑白皮最宜用于脾虚水肿见便溏
肾虚水肿下身肿著
水肿兼恶寒发热,汗出
全身水肿兼喘咳#
全身水肿,面目发黄
- 五倍子与五味子具有的共同功效是清肺降火
益气生津
宁心安神
敛肺止汗#
理气止痛
- 栀子豉汤证的主症是( )心中懊恼#
心中结痛#
大便溏薄
胸中室#
但头汗出#
-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1:1
2:1#
3:1
4:1
7:1
-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为川芎
延胡索#
郁金
乳香
姜黄
- 中药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
毒性#
升降浮沉#
归经#
配伍、禁忌
- 桂枝汤中体现“散收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对是桂枝与大枣
芍药与生姜
桂枝与生姜
芍药与甘草
桂枝与芍药#
- 干姜的适应证是脘腹冷痛、胃寒呕吐#
寒痹证
亡阳证#
寒饮喘咳#
肾虚阳痿
- “血为气之母”主要是指气能生血
气能摄血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气随血脱
- 既能温中散寒,又能疏肝下气的药物是吴茱萸#
高良姜
干姜
香附
肉桂
- 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是磁石、牡蛎
蒲黄、海金沙
薄荷、白豆蔻#
人参、鹿茸
芒硝、阿胶
-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下列不是正治法的是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
甚者从之#
客者除之
实则泻之
- 下列何项不属于旋覆代赭汤的药组生姜
干姜#
甘草
大枣
半夏
- 中药剂量的含义是单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中药中毒的药量
每付药的剂量
单人每付药的平均剂量
- 患者,女,60岁,腰膝酸冷疼痛,小便清长,腹痛便秘,宜首选雄黄
硫黄#
蛇床子
白矾
蟾酥
- 桂枝除用于风寒感冒外,还可用于寒凝血滞诸痛#
痰饮、蓄水证#
心悸#
脾胃气滞胃寒呕吐
风寒咳嗽
- 方药配伍寓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
麦门冬汤#
归脾汤
养阴清肺汤
清燥救肺汤
- 独活的功效是祛风湿,利水,止痛
祛风湿,止痛,清热解毒
祛风湿,止痛,治骨鲠
祛风湿,解表#
祛风湿,止痛,安胎
- 服药时间描述正确的是一般一日一剂#
急性热性病可一日两剂#
治疟药宜疟疾发作前两小时#
补益药宜空腹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