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伤寒的治法是调和营卫
解肌祛风
解表发汗、固护卫阳
益气和营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是疏肝解郁行气
辛开苦降宣通
和胃降逆化痰#
镇肝和胃利水
和中降逆消痞
- 下列药物中有补阴作用的药物是麦门冬#
天门冬#
石斛#
百合#
枸杞子#
- 温脾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生姜、附子
生姜、人参
干姜、大黄#
干姜、大枣
生姜、大枣
- 患者周身骨节疼痛,后背怕冷,手足不温,口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沉,治宜麻黄汤
桂枝汤
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葛根汤
- 温脾汤的功效是沮脾暖胃,攻逐冷积
温肾暖脾,攻逐冷积
温补脾肾,攻逐冷积
温补脾阳,荡涤胃肠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 用治肠痈的药物有牡丹皮#
紫花地丁#
败酱草#
红藤#
蒲公英#
- 下列药物火煅后可以内服的是龙骨#
雄黄
石决明#
石膏
朱砂
- 清·张隐庵(志聪)注释《素问》的注本是《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以上都不是
- “气乱”时可出现心无所倚#
营卫不散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肺布叶举
- 患者,男,26岁,夜晚当风睡觉,晨起右侧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宜首选全蝎、僵蚕#
牛黄、羚羊角
天麻、钩藤
石决明、代赭石
龙骨、牡蛎
- 能清热、消肿的药物,除哪项外苦参#
夏枯草
穿心莲
连翘
蒲公英
- 患者詹某,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治宜选用( )竹叶石膏汤
连朴饮
新加香薷饮#
香薷散
清暑益气汤
- 下列病证,哪一项不可用桂枝汤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手厥阴经
足少阳经#
足厥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阳经
- 据《素问·举痛论》中,九气为病的机理,下列各项除哪项之外属“怒则气逆”的病证面红目赤
口舌生疮#
呕血
飧泄
以上都不是
- 患者,男,44岁。发热,大便坚结,五六天未解,腹痛胀满,谵语发狂。宜用大黄配伍的药物是栀子
黄芩
石膏
芒硝#
番泻叶
- 既能燥湿止带,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海螵蛸
羌活
白芷#
苍术
白果
- 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心
肺
脾#
肝
肾
- 据《素问·痿论》的内容,"肾热"的诊断要点是( )色白
色黑#
毛败
齿稿#
爪枯
- 以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归脾汤
酸枣仁汤
朱砂安神丸#
当归六黄汤
天王补心丹
- 旋覆代赭汤证的临床必见之症是( )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
干噫食臭
腹中雷鸣
下利频作
- 功能凉血止血,尤善治尿血、血淋的药物是大蓟
小蓟#
侧柏叶
艾叶
地榆
- 综合我国20世纪以前中药研究成就的当代本草巨著是《中华药海》
《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中药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
- 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其药味大多是酸
苦
甘#
辛
咸
- 可用于肝气郁滞之胁肋作痛,又可用于食积不化的药物是青皮#
陈皮
柴胡
川楝子
香附
- 血液流行不畅,最主要的是脾不健运
心阳不振#
肺气不宣
脾不统血
三焦气化失司
- 属于发病类型的是徐发#
感邪即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复发#
- 患者,女,25岁,脾胃虚弱,过食生冷及辛辣刺激之物则胃肠不适,并时常腹痛,舌淡苔白,脉弦。首选服药时间是空腹服
饭后服#
睡前服
多次分服
腹痛时服
-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内容,"病进"应见何脉洪
数
细
大#
弱
- 兼有消肿生肌之效的活血药有乳香、没药#
三棱、莪术
郁金、姜黄
桃仁、红花
白芷、天花粉
- 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润肠通便,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及肠燥便秘的药物是火麻仁
郁李仁#
桃仁
瓜蒌仁
柏子仁
- 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作用的药物是( )白附子
木瓜
蕲蛇#
桑枝
丝瓜络
- 木性“曲直”的引申义是升发#
温热
生长#
条达#
舒畅#
- 下列方剂除哪方外,都有桂枝、甘草这一对配伍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葛根汤
茯苓甘草汤
五苓散#
- 桑寄生、五加皮的共同功效是祛风湿#
安胎
补肝肾#
调经止血
强筋骨#
- 可治一切血虚血滞引起的病证,而血分有寒者最为适用的药物是首乌
当归#
熟地
龙眼肉
阿胶
- 既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又能聪耳明目、纳气定喘的药物是龙骨
牡蛎
朱砂
磁石#
石菖蒲
- 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半夏厚朴汤
丁香柿蒂汤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 宜首选下列各项,又能润肠通便的是( )患者因身劳汗出,身体沉重,腰重如带五千钱;但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进"应见何脉下列何项不是青蒿鳖甲汤主治证的症状"阳脉之海"指的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是全蝎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