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剩余标本、接种过的培养基、菌种等丢弃前不需消毒
题目:下列关于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解析:剩余标本、接种过的培养基、菌种等丢弃前均需消毒处理。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中,空斑的大小表示
抗体生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多少
解析: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中,每一个空斑表示一个抗体生成细胞,空斑的大小则表示抗体生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多少。
[单选题]精液检查,精子前向运动缓慢,应按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定为
b级
解析:精子活力分级:a级,快速前向运动(Ⅲ级,直线运动);b级,缓慢或呆滞前向运动(Ⅱ级,运动缓慢);c级,非前向运动(Ⅰ级,原地运动);d级,不动(0级,不活动)。
[单选题]急性肝萎缩,磷中毒或白血病患者尿液中可出现下列哪项结晶( )
亮氨酸或酪氨酸结晶
解析:亮氨酸和酪氨酸的结晶为蛋白分解产物,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伤寒等。
[单选题]肥达反应中使用的抗原组合为
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
解析:伤寒沙门菌有菌体(O)抗原、表面(Vi)和鞭毛(H)抗原,三者的抗体均为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H抗原性较强,常用于肥达反应。
[单选题]推荐尿液常规分析保存的最佳方法是
冷藏法
解析:尿液保存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而用作尿液常规分析的尿液不仅要求能较好地保存尿液的有形成分,而且能保持其化学成分不会发生变化。冷藏法较好地满足了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单选题]有助于辨别尿液有形成分中透明管型、红细胞和血小板,常用的检查方法为
相差显微镜法
解析:目前,尿有形成分检查常用的方法除了传统一般光学显微镜检查法和仪器检查法之外,还有特殊显微镜的检查,主要有:1.相差显微镜法:是以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照射标本,产生明暗不同的反差进行识别,有助于辨别透明管型、不典型红细胞、新鲜尿中血小板。2.偏振光显微镜法: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具有双折射性的物体进行鉴别,如可显示盐类结晶的精细结构。3.透射电镜法:利用电子束作为“照明波源”可明显提高分辨率,将尿沉渣标本切成超薄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准确分辨出细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血小板管型、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等。故正确答案为B。
[单选题]肺吸虫童虫侵入肺脏引起的病变特点,不包括
烧瓶样溃疡
解析:主要分为三期:1.组织破坏期:虫体移行穿破组织可引起线状出血和坏死,因而使局部组织形成窟穴状病灶;2.囊肿形成期: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呈棕褐色,四周有肉芽组织增生,并逐渐形成纤维状囊壁,构成本病的特殊病变称为并殖吸虫性囊肿囊内含有棕褐色酱状黏稠液体,有时可找到虫体。镜检可见虫卵、夏科-雷登晶体、嗜酸粒细胞等由于成虫有游走习性,虫体可离开囊肿而在邻近形成新的囊肿成为多房性囊肿,相互间有隧道或窟穴相通。3.纤维瘢痕期:当囊内虫体移行他处或死亡囊内容物排出或被吸收后,周围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不断增生向中心发展,使整个囊肿完全由纤维组织代替,形成瘢痕。
[单选题]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导致计数结果偏低的因素为
标本有微凝集
解析: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导致计数结果偏低的因素为标本有微凝集。血液标本出现微凝集是由于血小板凝集所致,出现此现象后血小板不能被单个计数,故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单选题]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不包括( )
甲酸
解析: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以及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