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开创的
题目: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负责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宪法保证实施制度,是由( )。
解析:解析: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但是在建国之初,司法相对于立法和执法较弱。这一局面是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得到改变的。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的判决中,联邦法院的大法官马歇尔认为,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阐明法律的意义是法院的职责。从而开创了由联邦最高法院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先例。司法审查制度也由此得以创立,并为其他一些国家所接受。司法审查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在法律中,而是以先例的形式存在于美国政治制度中。C项,不可能是国会授予的,因为司法审查主要是针对可能违宪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又称为( )。
“天坛宪草”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的别称。《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又称为“天坛宪草”,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排除B项、C项和D项。注意:考生应当注意各类宪法的别称,下面归纳如下:《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又称为“袁记约法”;1923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因直系军阀曹锟为配合贿选而制定的,因此又称为“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又称为“蒋记宪法”。
[单选题]近代在中国实行的列强领事裁判权制度规定在华不同国家间的诉讼按照( )来确定管辖。
被告主义原则
解析:解析:所谓领事裁判权,乃是外国侵略者在强迫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或刑事诉讼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正式确立于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及随后签订的《虎门条约》中,并在其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得以扩充。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人与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间的民事刑事诉讼案件,均依被告主义原则适用法律和实行司法管辖;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在中国发生的诉讼案件,由所属国领事法院或相应机关审理,中国司法官员一律不得过问;不同国家的侨民之间的争讼,一般均适用被告主义原则,由被告一方所属国的领事法院或相应机构审理,中国司法官员亦不得过问;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与非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争讼案件,如前者是被告,则适用被告主义原则,如后者是被告,则由中国法院管辖。所以,选项B、C、D不正确。
[单选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对于无权代理行为,第三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 )个月内予以追认。
1
解析:解析:对于无权代理行为,第三人享有催告权,即第三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1个月内追认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因此,A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是( )。
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
解析:解析:参见《刑法》第313条的规定。掌握本罪还应当注意,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的解释》明确指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这一解释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甚至可能会在法条分析题中出现。
[单选题]以下民事法律行为中属于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保管合同
解析:解析: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不仅要求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交付实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保管合同只有在当事人实际交付保管物时才能成立,因此是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BCD均为典型的诺成性法律行为,是错误的,因此只有A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清代秋审对案情属实,危害不大,可留待下年秋审再作决定的案子一般归为( )。
缓决
[单选题]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制度中。男方派人送聘礼至女家,被称为( )。
纳征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来完成:(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生辰等,并在宗庙进行占卜以定吉凶。(3)“纳吉”,即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4)“纳征”,即男方派人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为“纳币”。(5)”请期”。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确立。“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自西周以后,作为古代礼制的一部分,它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历代王朝在“六礼”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规定了婚姻制度,比如唐朝家长的主婚权以及后世出现的报婚书等制度。综上分析,C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B项和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