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带现象
题目:患者,男,45岁。上腹隐痛1个月,黑便2天入院。上腹疼痛,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缓解。自然排便呈黑色。体格检查:贫血貌。实验室检查:粪便呈柏油状,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结果为阴性,经10倍稀释后再测结果为阳性。此现象称为
解析: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不形成沉淀,称为带现象。抗体过剩为前带,抗原过剩为后带。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免疫分析法实验时,若增加孵育温度
增加抗原与抗体的反应速率
解析: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
[单选题]下列疾病中不属于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的是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解析: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属于获得性原因所致贫血。
[多选题]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相比有哪些特点 ( )
前者血红蛋白下降较快
前者白细胞数更低
前者血小板更低
解析:急性再障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3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较快,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均缺如。
慢性再障骨髓有散在增生灶,多数病例骨髓增生减低,3系造血细胞减少, 其中幼稚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减少更明显,非造血细胞增加,比例大于50%。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单选题]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重要因素是
电解质、pH和温度
解析:①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②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单选题]以下关于流感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核酸为不分节段单负股RNA病毒
解析: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
[单选题]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常用方法
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
解析: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是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