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腹主动脉前壁

题目: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

解析: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前壁。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由超声多次发射而引起的伪像称为
  • 混响

  • 解析:超声照射到良好平整的界面而形成声波在探头与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出现等距离的多条回声,其回声强度渐次减弱。腹部探测时,腹壁的筋膜和肌层都是平整的界面,常出现混响伪像,出现在声像图的浅表部位,尤其在胆囊和膀胱等液性器官的前壁,更为明显。

  • [单选题]下列有关回声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液体均是无回声的,固体均是有回声的

  • 解析:介质回声取决于其密度、均匀性等。当液体内不均匀时,反射界面增多,回声增多,呈混合回声,如透声差的脓肿。同样,当固体内密度均匀时,反射界面少,回声减少,可表现为近似的无回声。纤维化和钙化及脏层胸膜一肺组织(含气)界面因声阻抗差大,反射增多而呈强回声。脂肪组织因声阻抗差小,反射少而表现为低回声。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关于弓状动脉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肾锥体底部的髓质与肾皮质交界处

  • 解析:肾动脉的第一分支在肾门处通常有两支,即前支和后支。前支较粗,再分出4个二级分支和后支一起进入肾实质内。肾动脉的5个二级分支在肾内呈节段性分布,称肾段动脉。每支肾段动脉分布到一定区域的肾实质,称为肾段。每个肾分5个肾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上述五支动脉再分出大叶间.动脉进入肾柱,沿锥体周围向肾表面伸展,待达到锥体底部的髓质和皮质交界处时,大叶间动脉呈弓状转弯称弓状动脉。自弓状动脉起,小叶间动脉呈直角形向皮质分出,再从小叶间动脉分出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内。

  • [单选题]眼部超声检查的频率应选择
  • ≥7.5MHz

  • 解析:用于眼部超声检查的探头频率应≥7.5MHz,实际应用以10~15MHz为宜。

  • [多选题]对颈部血管描述正确的是
  • 起始于主动脉弓的三支血管从右至左依次无名、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

    右颈总动脉起始于无名动脉

    颈内动脉在颅外段无分支

    颈内动脉血流频谱呈低阻力型

  • 解析: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右颈总动脉起自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且起始于主动脉弓的三支血管,从右至左依次为无名、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初始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到颈外动脉的后内侧上行,经颅底破裂孔进入颅腔,分为大脑前、中动脉。颅外颈内动脉无分支。正常颈内动脉血流速度频谱为低阻型,收缩期曲线上升较慢,舒张期血流速度高于颈外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

  • [单选题]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声波在不同组织中传播速度相同

  • 解析:声速由组织密度与弹性模量决定。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声速传播速度也不同。

  • [单选题]发射到移动物体的声波频率与由其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的变化,与移动物体的速度有关,此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 Doppler

  • 解析:发射到移动物体的声波频率与由其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的变化,和移动物体的速度有关,即为Doppler效应。

  • [单选题]对数字化彩超技术特性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阻容(电感)延迟技术

  • 解析:80年代中期,国际出现了将原来单一信号通道发展成同时发射和接收处理128路回声信号,并由微机控制,由模、数混合运算,计算出符合声学理论计算的每个回波声束(即波束成形器),由软件控制的声透镜(DCLS)作动态聚焦、动态变迹、动态孔径和增强处理,这实际上是由软件控制实现回声信号的前端数字化处理,多通道同时处理提高了成像速度。

  • 推荐下载科目: 呼吸内科(副高) 卫生管理(副高) 急救护理(副高) 超声医学技术(副高) 职业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4) 超声波医学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78) 辽宁省主管药师 中医执业医师(一阶段) 住院医师规培(神经外科) 医学检验(师)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