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各级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均可成为我国法律监督的主体
题目:下列关于我国法律监督的表述,正确的有( )。
解析:解析: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系统构成。在国家监督又可以分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在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监督中的专门行政监督,是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政策和命令等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具体包括行政监察监督、行政复议监督和审计监督等。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是国家司法机关监督的主体,而不是专门的法律监督的主体。国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机关,而社会监督是以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为主体进行的监督,但社会监督并非无权监督。因而,各级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均可成为我国法律监督的主体。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拐卖妇女,儿童罪与绑架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侵害的对象不同
主观目的不同
后续行为不同
解析:解析:拐卖妇女罪也可以采取绑架手段。
[单选题]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 )。
1954年宪法
解析:解析:A项《共同纲领》全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宪法性文件,而不是宪法。 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即1954年宪法,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多选题]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北齐律》使封建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首创以名例律作为法典总则的篇章结构
《曹魏律》以《周礼》的“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八议、官当、准五服以治罪、重罪十条、死刑复奏制度都是该时期法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发展变化。《北齐律》首次使得封建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定法典篇目为12篇,并以名例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可见,A项表述正确,。为应选项。《曹魏律》以《周礼》记载的“八辟之法”为依据,首次创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入律,使得封建特权法得以发展和法定化。可见,B项表述正确,为应选项。《北齐律》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该制度成为《开皇律》“十恶”制度的渊源。可见,C项表述错误,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包括:八议入律、规定准五服以治罪制度、官当入律、登闻鼓制、死刑复奏制度、重罪十条等。可见,D项表述正确,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刑罚的目的是( )。
预防犯罪
解析:解析: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我国刑罚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预防犯罪。所谓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所谓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警戒社会上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我国刑法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任何一个犯罪人适用刑罚,都包含着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
[多选题]“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求( )。
任何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都应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析:解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公民应当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公民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只是认定公民在权利能力上一律平等,并不能认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相同,故A、C项错误。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伪证罪的主体的是( )。
证人
鉴定人
翻译人
解析:解析:刑法第305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入、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多选题]甲为A公司的编外采购员,持有A公司的空白合同书。10月份,A公司通知甲撤销其采购员的资格,因故未收回空白合同书。12月份甲仍以A公司的名义用空白合同书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甲将货物提走私自处分且下落不明,B公司遂找A公司付款遭拒绝。为此引起纠纷。对此( )。
甲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
A公司应对B公司支付货款
解析: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