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嗜碱性粒细胞
题目:能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是( )
解析: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检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是
PT
解析:PT及INR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
[单选题]下列关于荚膜说法,错误的是
其成分多为脂类
解析: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其成分多为糖类,功能有:对细菌有保护作用;致病作用;抗原性;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故正确答案为A。
[单选题]正常前列腺液中有形成分主要为
卵磷脂小体
解析:正常前列腺液中有形成分主要为卵磷脂小体,显微镜下观察为满视野分布。
[单选题]一粪便标本的食物残渣,显微镜下可见无色或微黄色束状的边缘不清晰的条状物,加醋酸后可膨大成胶状,可能是
胶原纤维
解析:显微镜下可见无色或微黄色、束状,边缘不清晰的条状物,加醋酸后可膨大呈胶状,可能是胶原纤维。
[单选题]关于尿NAG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药物毒性损伤导致TIN时,其活性升高晚于尿蛋白的出现
解析:尿NAG是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溶酶体中,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尤其丰富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因而NAG是肾小管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故C选项其活性升高晚于尿蛋白错误。
[单选题]黄骨髓开始出现的年龄是
5~7岁后
解析:红骨髓的演变过程是5岁以下儿童全身骨髓腔都为红骨髓。5~7岁以后骨髓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即黄骨髓出现。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骨的近心端。
[单选题]正常骨髓象的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50%~60%
解析:正常骨髓象的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50%~60%。故正确答案为A。
[单选题]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
CK和CK-MB
解析: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大量存在,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峰值在10~36小时之间,3~4天后回复至正常水平;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执行和实施情况,应列入
以上都对
解析:《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执行和实施情况,应列入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和医务人员年度考核 。定期考核和医德考评 。医疗机构等级评审 。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