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甘某的行为未过追诉时效,应予追究

题目:甘某(国家工作人员)1993年5月的一天挪用单位(国家单位)公款5万元用于营利,并已于1996年6月20日归还。此事于2000年12月25日被发现并由某检察机关立案侦查。2001年8月5日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在讨论本案时,有不同意见。你认为下列哪种意见正确?( )

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于“以下”包括本数在内,因此,这里的法定最高刑为5年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包括5年)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其追诉时效为10年。从本题来看,甘某1993年5月实施了挪用公款罪,而挪用公款罪的法定最高刑为5年,因而其追诉时效为10年。这样,一直到2003年5月以前,均可对甘某追究刑事责任。所以,甘某的行为未过追诉时效,应予追究。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假释:( )。
  • 犯新罪

    发现其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被判决

    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

    有违反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

  • 解析:解析:参见《刑法》第86条的规定。

  • [多选题]按照法律概念所涉及的因素,可将其分为( )。
  • 主体概念

    关系概念

    客体概念

    事实概念

  • 解析:ABCD

  • [多选题]下列哪些行为构成刑法所规定的窝藏、包庇罪:( )。
  • 虚构事实,隐瞒犯罪人的身份

    谎报犯罪人逃匿的路线

    谎报犯罪人的隐匿处所

  • 解析:解析:窝藏犯罪分子的行为有以下三种情况:(1)为犯罪分子提供隐藏处所;(2)提供财物资助或协助犯罪人逃匿;(3)为犯罪分子提供交通工具,指示行动路线或逃匿方向等。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是指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即以非证人的身份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为犯罪分子掩盖罪行或减轻罪责。

  • [多选题]《中华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分为( )。
  • 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 解析:解析:《中华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分为死刑、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 [单选题]田某打架斗殴,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其罚款50元,这种处罚属于
  • 行政制裁


  • [单选题]侵犯人权的法是恶法。 ( )
  • 正确

  • 解析:解析:人权(Human Rights)泛指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人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等。全部的法律就其价值选择而言,都应该是以人权为核心的。一般而言,一个保护人权的制度就是善的,而一个侵犯人权甚至否定人权的制度便是恶的。人权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权利,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道德义务。法治当中的“善”意指益于人的道德准则,在观念形态上它已转化为人人都能接受的正义。法律制度在设计和构建过程中被要求的分配正义、校正正义、实体正义、程序正义等都是它的内容。法律以正义实现的追求,该法便是善法,舍弃了正义的价值标准,该法便是恶法。善法、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使人们在观念上有了法上之法与法下之法以及合法之法与不法之法之分。正义为法上之法,追之近之为合法之法,去之远之则为法下之法或不法之法,亦即恶法,恶法不为法,人人有权予以抵抗。在社会中,人们有无抵抗恶法的意识,是衡量其法治观念强弱的标准之一。若公众掌握了判别法律正义与否的标准,法制随之也就具有了去恶从善的内在活力。因此说凡善法都尊重人权、保护人权;凡恶法则收贬斥人权、侵犯人权。故本题选对。

  • [单选题]唐律中维护封建家庭纲纪伦常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在( )。
  • 户婚


  • [单选题]《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了( )制度。
  • 会审公廨

  •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清末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的确立。清末在华领事裁判权正式确立于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及随后签订的《虎门条约》中,并在其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得以扩充。清末领事裁判权制度,从狭义角度讲,仅指上述条约规定的内容。从广义上讲,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内容还包括观审制度和会审公廨制度,观审制度确立于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之后。会审公廨制度确立于1864年,并在1868年《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中规定了具体内容。可见,B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C项和D项。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初中 成考 自考公共课 考研 法律硕士 考博 教育硕士 成考(高升专/本) 自考专业课 小学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