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D
古希腊法 古罗马法
题目:西方奴隶制法的主要代表是( )。
解析:CD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在我国,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 )。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解析:解析: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而不像其他省级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单选题]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审理______一案,开创了由最高司法机构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先例。
马伯里诉麦迪逊
解析:解析: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的判决中明确宣布: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阐明法律的意义是法院的职责,从而开创了由联邦最高法院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先例。因此选B。
[单选题]以下关于诉讼时效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诉讼时效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解析:解析:诉讼时效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它具有严格的法律强制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不可以排除诉讼时效的适用。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消灭权利人的胜诉权,但并不消灭民事实体权利。诉讼时效主要适用于债权关系,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此外,在人身关系范围内,对各种人身权的法律保护也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因此,ABD都是错误的,只有C是正确答案。
[多选题]唐朝五刑体系中,实行加、减若干等,上下推算量刑的刑罚有( )。
笞刑
杖刑
徒刑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封建制五刑的量刑原则。按照《唐律疏议.名例律》的规定:凡称“加”者,就是加至较重的等次,如杖一百,加一等,是徒一年;徒一年加一等,是徒一年半;依此类推。凡诸称“加”者,就重次;称“减”者,就轻次。惟二死、三流,番同为一减。意思是,律文中称加、减若干等,指从某一刑等起上下推算。但是按照规定,两种死刑(斩刑和绞刑)和三流刑(流二千里、流二:卜五百里和流三千里)扦同为减若:厂等。上下推算就是升格在本刑种内相加、减,这种方法适用于笞刑、杖刑和徒刑,而对于二死、三流不适用。比如,甲犯斩刑,减一等就是流刑三千里。如果犯流刑三千里,减一等就是徒三年。但是对于笞刑、杖刑和徒刑,就采取上下推算的方面量刑。比如,乙犯徒三年,减一等就是徒二年半,而不是杖一百。综上分析,B项、C项和D项是正确答案。
[多选题]因( )被判过刑,又犯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七节规定的毒品犯罪的,从重处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非法持有毒品罪
解析:解析:刑法第356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
[单选题]下列属于执法活动的是
税务人员认为某人有偷漏税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单选题]某市展览馆为了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宣传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遂与某主管计划生育的部门联合主办了“优生优育展”,将5年前一女患者刘某的照片展出,导致刘某与丈夫离婚。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展览馆和计划生育部门侵犯了刘某的隐私权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秦律
解析:解析:我国古代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商鞅完成的。战国时期,随着封建法律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法制建设经验的进一步积累,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法的公平性,而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因此,商鞅“改法为律”。“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兵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改法为律”是法律观念上的一大进步。本题中,铸刑书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立法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该活动发生于商鞅“改法为律”之前,因此A不能选。竹刑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私刻的法律规范,该活动也发生于商鞅“改法为律”之前,因此B不能选。《法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虽制定于战国时期,但是《法经》的出台早于商鞅“改法为律”活动,因此C也不能选。商鞅变法,颁布《泰律》,该法律正式以律命名,为我国以律命名法典的开端,该法典并为秦朝沿用,从此,我国历代封建成文法典都以律命名,直到清末。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法律事件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 ( )
正确
解析:解析: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又称为法律事件,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既可以来自于社会,也可以来自于自然,另外也可能来自于时间的流逝。例如,导致发生继承的死亡,导致保险理赔的交通事故,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不可抗力,导致超出诉讼时效的时间流逝,等等。本题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