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骨软骨病
题目:男,22岁。平素喜欢踢足球,近1周右小腿上端前侧疼痛。查体:右小腿上端前侧隆起,皮肤无红肿、发热及静脉怒张,压痛明显。X线片示胫骨结节骨骺增大、致密。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胫骨结节
解析:胫骨结节骨软骨病好发于12~14岁好动的男孩,多为单侧,常有近期参加剧烈运动史,临床上以胫骨结节处逐渐出现疼痛、肿块为特点,疼痛与活动有明显关系。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26岁初产妇,足月,规律宫缩3小时,胎心140次/分。产科检查头盆不相称,不可能出现的是
髂嵴间径27cm
解析:产妇检查为头盆不称,提示入口平面狭窄。髂嵴间径27cm在正常范围,不会引起头盆不称。故选B。
[单选题]主要作用于M期的抗癌药
长春新碱
解析:A.氟尿嘧啶: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此外,还能掺入RNA,通过阻止尿嘧啶和乳清酸掺人RNA而达到抑制RNA合成的作用。B.长春新碱:作用方式与浓度有关。低浓度时,与微管蛋白的低亲和点结合,由于空间阻隔等因素,抑制微管聚合。高浓度时,与微管蛋白上高亲和点结合,使微管聚集,形成类结晶。C.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DNA及RNA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合成,对S期作用最明显。D.强的松龙: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弥散作用进入靶细胞,与其受体相结合,形成类固醇-受体复合物,然后被激活的类固醇-受体复合物作为基因转录的激活因子,以二聚体的形式与DNA上的特异性的顺序(称为“激素应答原件”)相结合,发挥其调控基因转录的作用,增加mRNA的生成,以后者作为模板合成相应的蛋白质(绝大多数是酶蛋白),后者在靶细胞内实现类固醇激素的生理和药理效应。(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激素抑制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的集聚,并抑制吞噬作用、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炎症化学中介物的合成和释放。上述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有关因素为阻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作用,使发炎部位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减弱,白细胞附着在微血管内皮也减弱,从而抑制白细胞的移动和水肿的形成。由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来的炎症的中介物如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的合成受到抑制,这是由于激素可增加脂调素(lipomodulin)的合成,后者可抑制磷脂酶A2所介导的花生四烯酸由细胞膜上的释放。抗炎作用还和激素的免疫作用有关。⑵免疫抑制作用:包括防止或抑制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延迟性的过敏反应,减少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的数目。E.柔红霉素:为第一代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其作用机制酷似阿霉素。作为一种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柔红霉素的抗瘤谱远较阿霉素为窄,对实体瘤疗效大不如阿霉素和表阿霉素。
[单选题]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受体的配体是
某些生长因子
解析:酪氨酸蛋白激酶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它既是受体又是酶,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发现的50多种大多为生长因子。
[单选题]男,35岁。左上腹被拖拉机撞伤后钝痛1天,突发左上腹剧痛3小时。查体:P140次/分,BP60/45mmHg,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上腹中部压痛,肌紧张,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最可能的诊断是
脾破裂
解析:腹腔穿刺为不凝血,为实质脏器破裂。一般伤外伤处疼痛明显,故考虑脾破裂。
[单选题]医疗机构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处置不包括
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处置措施的具体应用。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处置措施主要是:①应当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②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可采取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③应当建立并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单选题]成人PPD试验阳性反应是指硬结直径
5~9mm
解析:结核菌素试验:选择以PPD 0.1ml(5个单位)于左或右前臂内侧行皮内注射,在穿刺处周围皮肤将出现红晕、硬结反应。48~72小时观察皮肤局部反应结果。硬结直径≤5mm为阴性,5~9mm为一般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或坏死为强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