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

题目:根据主观过错在法律责任中的地位,可将法律责任分为( )。

解析:A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甲欲毒杀其妻乙,乙服毒后尚未死亡,甲急送其妻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
  • 犯罪既遂

  • 解析:解析: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完毕,犯罪结果出现以前的过程中,并且具有放弃犯罪的自动性和彻底性。此外,还必须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性,即行为人必须自动、积极地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地防止其所实施完毕的犯罪行为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各种挽救措施,但是未能有效防止法定危害结果发生的,则构成犯罪既遂。对行为人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这种努力,可在处罚时作为从宽情节适当考虑。

  • [单选题]按份共有人出卖其共有财产份额时,其他共有人享有( )。
  • 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权


  • [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法律概念是技术性要素,不以权利和义务为其核心内容

    法律规则是主体性要素,它所注意的是设定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

    法律规则和原则均以权利和义务为其核心内容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法的三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三要素中,法律概念不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均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只不过前者具体地指向了权利和义务,后者则抽象地反映了权利和义务。三要素中,法律概念为基础性(技术性)要素,法律规则为主体性要素,法律原则为品格性原则,它不仅着眼于共性,也关注个性。

  • [单选题]“天坛宪草”的立法精神秉承于(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解析:解析:“天坛宪草”是北洋政府时期的第一部宪法草案,于1913年10月31日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它采用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秉承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

  • [单选题]听力原文:解决刑事管辖权问题的四种原则的含义当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了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
  • 属地原则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决刑事管辖权问题的四种原则的含义。属地管辖原则即领土原则,主张凡是发生在一国领土内的一切犯罪活动,都受到这个国家刑法的管辖。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这实际上就是属地管辖原则的体现。应当注意,我国刑法并没有采用绝对的属地管辖原则,而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为补充的一种原则。理解属地原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领域内的范围,除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外,还有拟制领土——船舶、航空器;(2)关于犯罪地标准问题,既包括行为地,也包括结果地;(3)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包括:A.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刑法》第11条);B.民族自治地区(《刑法》第90条);C.港、澳、台地区(一国两制)。

  • [单选题]隋朝《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主要依据( )。
  • 北齐律


  • [单选题]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 )
  • 乙向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 解析:解析: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是不同的。所谓犯意表示,是指具有犯罪意图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单纯的将自己的犯罪意图表露出来的外部活动。犯意表示不能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在本题中,ACD三项都属于犯罪预备,B属于犯意表示,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故应该选B。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高中 初中 成考 自考公共课 考研 公共管理硕士 考博 教育硕士 在职硕士 小学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