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
肯定式后果 否定式后果
题目:法律后果可以分为( )。
解析:解析:法律后果是法律规范的结构的要素之一,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掌握国家政权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看,法律规范分为法律条件、法律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其中,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人们在做出符合或者违反该行为规范时,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后果分为两类,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故本题选A、B。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是以( )。
有无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为标准
解析:解析:刚性宪法是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宪法;在柔性宪法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是相同的。
[单选题]我国《刑法》规定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之一是( )。
中止犯
[单选题]按照国家的对内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可以分为( )两大方面。
阶级统治作用和社会管理作用
解析:解析:法的社会作用是联系法的本质和目的来考查法的作用,也称为法的实际目的。就此而言,其恰当的分类是阶级统治作用和社会管理作用。
[多选题]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以下因素( )。
宪法规定国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解析:解析: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就是指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有自己的特征,这主要包括: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单选题]以下各项中,有关法学研究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研究一切法律现象及其规律
解析:解析:法学的研究对象并不限于应然、实然状态,面是一切法律现象及其规律。
[单选题]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
有效
解析:解析:由于宣告死亡属于法律的拟制,如果这一拟制与实际情况不符,则以实际情况为准。因此,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当然有效。B、C、D是错误的,只有A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宪法”一词来源于( )。
拉丁文
解析:解析:考生对有关宪法词源的内容有所了解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单选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下列哪种人员不得假释?( )
累犯
解析:解析:我国刑法规定的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根据《刑法》第81条第2款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惯犯、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没有不得假释的限制。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可以成立的表述是( )。
法律条文是表示法律规则的形式
正当防卫不属于法律责任减轻与免除的条件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第一次将法律划分为公法与私法
法不溯及既往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
解析:解析:法律规则是以法律条文来表达的,两者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A正确。正当防卫是法定的不负责任的情形,定性为正当防卫的行为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因而不存在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的问题。所以B正确。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次提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后来的《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将这种划分进一步确定为正式的法律分类。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没有适用效力,其例外是采用“从旧兼从新”原则。从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出发,法不溯及既往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一个原则。故ABCD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