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柔性宪法
题目:凡是宪法的法律效力及其修改程序同一般法律的效力及修改程序没有区别的叫做( )。
解析:柔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与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样,由此产生的宪法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的法律的效力是一样的。故本题答案选B。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关于习近平同志用典语句反映出的哲学原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解析:A项,"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项,"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C项,"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强调实践的作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道理;D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A、B、D三项都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相关哲学原理。故本题选C。
[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解析:习总书记的话体现出了中国与世界是紧密联系的,世界各国的发展会影响中国,而中国的发展也会关系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故本题答案选D。
[单选题]生命伦理四原则被视为医生的执业行为依据,包括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下列医疗行为体现出公正原则的是( )。
严格按门诊挂号序号诊治患者
解析:公正原则是指以形式公正与内容公正的有机统一为依据分配和实现医疗和健康利益的伦理原则,即具有同样医疗需要以及同等社会贡献和条件的患者应得到同样的医疗待遇。A项体现尊重原则,B项体现有利原则,C项体现不伤害原则,D项严格按门诊挂号序号诊治患者,即以公正的形式为患者诊治,体现公正原则。因此,本题选D。
[单选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468件,其中有关立法方面的461件,监督方面的5件,其他方面的2件。这表明全国人大代表在行使( )。
提案权
解析: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大代表主要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名权,选举权,提出议案权,质询权,提出罢免案权,提出建议、批评、意见权、提议权,言论表决免究权,人身特别保护权,执行代表职务保障权等。题干中主要反映的是人大代表的提案权。故本题答案选C。
[单选题]认清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认清了我们党和社会全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析: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故本题选B。
[单选题]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 )。
保就业、惠民生
解析: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保就业、惠民生。2017年就业压力加大,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故本题答案选C。
[单选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 )的基本依据。
集体收益分配
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故本题答案选A。
[单选题]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钉钉子精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钉子精神"的实质是对工作、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是务实、担当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是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良好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来稳妥、扎实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工作体现的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实工作部署,主动争取,突破难点,把工作一抓到底。故选D。"钉钉子精神"并没有体现联系的观点,排除A项。"钉钉子精神"强调量变对质变的影响,局部对整体的重要性,B、C两项错误,排除。
[单选题]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践,形成了我党(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解析: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科学的分析综合,转化为系统的意见和办法。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进行验证,并把正确的东西转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化为行动。这符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因此,本题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