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眩晕

题目:患者,男,46岁。主诉:眩晕、耳鸣6年,加重2个月。伴有失眠多梦,时觉心悸,两目干燥,视物不清,腰困无力。后项部板硬不灵活,面有烘热感,心中烦闷。平时血压高时服降压片。本次虽服上药血压有所下降,但症状不消。检查:血压160/96mmHg。舌红少苔,脉细。

解析: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根据主诉“眩晕、耳鸣6年”,辨为眩晕。故正确答案为B。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的是哪位医家
  • 李东垣

  • 解析:《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企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 [多选题]虚证之郁的临床特点有
  • 精神不振

    虚烦不寐

    心神不宁

    悲忧善哭


  • [单选题]郭某,男性,54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紫暗,脉涩,治疗应选用
  • 桃仁红花煎


  • [多选题]与不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
  • 脾(胃)

    肝(胆)


  • [单选题]嗳气频作而响亮,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其病因是
  • 肝气犯胃


  •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是用炒法制成的
  • 血余炭


  • [单选题]见痢下赤白粘冻,腹痛绵绵,心中烦热,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体虚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病机是
  • 胃之气阴耗伤较甚

  • 解析:若久痢伤及胃阴,阴液亏虚,余邪未净,阴虚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鲜血粘稠,虚坐努责,量少难出,午后低热,口干心烦,体虚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根据主症辨为胃之气阴耗伤证。故正确答案为B。

  • [单选题]“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出于何书
  • 《圣济总录》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为治感冒之忌
  • 生冷油腻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结核病(正高)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正高) 老年医学(正高) 放射医学(副高) 口腔修复学(副高) 骨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18) 中医妇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1) 住院医师规培(口腔修复科) 中医医师定期考核 医学临床三基(医技)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