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Doppler效应

题目:反射回声的频率随反射体的运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

解析: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数学和物理学家Christian Johann Doppler于1842年首先提出,用以阐明振动源与接收器之间存在运动时,所接收的振动频率因运动而发生改变的物理现象。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正常卵黄囊的超声测值是
  • 2~5.6mm


  • [单选题]成年人眼球平均前后径、水平径、垂直径分别为
  • 24mm,23.5mm,23mm

  • 解析:成年人眼球近于球形,位于眼眶内,其平均前后径24mm,水平径23.5mm,垂直径23mm。

  • [单选题]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最常见于哪两个瓣
  •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

  • 解析: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指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瓣膜结构受损、纤维化、粘连、缩短,是单个或多个瓣膜发生狭窄或关闭不全。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常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 [单选题]超声造影剂二次谐波成像在腹部的用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清晰显示腹部所有脏器的局限性占位性病变

  • 解析:组织谐波成像的临床应用:①心脏病方面,能清晰显示心内膜边缘,减少心腔内伪像,能更清晰地显示左室心尖段及侧壁心内膜,也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上的赘生物、肥厚性心肌病的心肌与心内膜。②腹部疾病方面,能清晰显示肝肿瘤、门静脉、癌栓的轮廓、内部回声,特别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界限;清晰显示胆总管管腔及管壁结构,结石息肉等。可使肾皮髓质和肾窦区的管壁结构境界更清晰。谐波成像(造影剂二次谐波成像)利用造影剂微泡在超声场作用下会发生非线性共振,从而产生大量的两倍于探头发射频率的二次谐波信号,通过选择性地接收二次谐波信号,滤除组织解剖结构的基波信号,从而提高声学造影的信-噪比,明显改善造影图像质量。

  • [单选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主要是应用自相关技术,其作用是
  • 分析信号相位差,获取血流速度均值和方向

  • 解析:自相关技术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中主要用于对比来自同一取样部位的2个以上的多普勒频移信号,来分析信号的相位差,获取血流的速度与方向。

  • [单选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所带的伪彩功能,不具有以下哪一项功能
  • 能进行定量测量

  • 解析:由于人眼对灰阶等级的分辨不甚敏感,黑白图形或图像转换为彩色后可增强人眼对不同回声强度的敏感度,从主观上增加了显示信号的动态范围,增强图像边界的可识别程度。伪彩只是对灰阶图像进行了处理,不是真正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方式,因此不能反映血流信息。

  • [单选题]囊性物体的声像图特征为
  • 以上都对

  • 解析:囊性物体内部为无回声区,前壁和后壁回声增强,侧壁回声消失,后方有回声增强和侧方声影等特点。

  • [单选题]腹内斜肌
  • 参与构成提睾肌

  • 解析: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展开,上部止于下3对肋骨,中部斜向内上方,下部斜向内下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一起沿精索向下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形成提睾肌。

  • [单选题]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 脾恶性淋巴瘤

  • 解析: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 推荐下载科目: 中医全科学(正高) 中医外科学(正高) 职业病学(副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副高) 消化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6) 肾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7) 康复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48)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15) CDFI医师、技师 医学检验(士)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