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题目:降低颅内压的最有效易行的方法是
解析:非手术治疗降低颅内压最有效易行的方法是使用脱水剂和利尿剂。若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程度较轻的先选用口服药物。有意识障碍、症状较重者选用静脉或肌肉注射药物,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B、C、E项亦可用,腰穿大量引流脑脊液是禁忌,因为可诱发脑疝。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被称为“暖色调”,这种心理现象是感觉的
联觉
解析:这种感觉(视觉)引起另一种感觉(温度觉)的心理现象,称“联觉”,故选D。
[单选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发病的主要因素是
吸烟
解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发病的因素很多,包括感染、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长期吸入、过敏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吸烟。
[单选题]肺脏严重淤血时不出现的改变是
透明膜形成
解析:肺透明膜病又名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上以终末细支气管至肺泡壁上附有嗜伊红性透明膜为特征,主要因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而导致肺不张,和肺淤血没有关系,其余选项正确。
[单选题]新生儿ABO溶血病最常发生于
母亲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
解析:ABO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可发病;Rh溶血病俗称“熊猫血”,主要见于母为Rh阴性,子为Rh阳性
[单选题]男,38岁,外伤后双下肢瘫痪,双上肢肌张力和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2级,双侧膝、踝反射亢进,其受损的部位是
胸段脊髓
解析:神经解剖基础知识是这题的结题关键。双下肢瘫痪,双上肢肌张力和肌力正常提示病变位于颈膨大(C5-T2)以下;双下肢肌力2级,双侧膝、踝反射亢进:提示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且病变部位在膝反射弧(L2-4)以上部位;其受损的部位应该在T3-Ll,但因为深反射一般越亢进越提示病变部位离反射弧所在节段远,所以L1基本不可能,所以定位在胸段脊髓,而且中上胸段可能性大。
[单选题]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是
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
解析:包膜脂类是包裹在基质蛋白之外的一层磷脂双分子层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A不正确。甲型流感病毒是变异最为频繁的一个类型,每隔十几年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毒株,这种变化称作抗原转变,亦称抗原的质变,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同时转变,所以B正确。病毒的基本结构是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即壳体或称衣壳,但不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C不正确。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不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D不正确。核蛋白也不是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E不正确。
[单选题]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设立预防保健组织或者人员承担
本单位和责任地段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解析: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设立预防保健组织或者人员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地段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单选题]依评价主体的不同,医德评价可分为两种,它们是
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
解析:依评价主体的不同,医德评价可分为两种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
[单选题]8个月女婴,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入院治疗。抗生素治疗1周,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3日又出现发热、抽搐。查体:前囟紧张,X线示颅缝分离,脑脊液检查正常。考虑患儿惊厥的主要原因是
并发硬膜下积液
解析:硬膜下积液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儿多见。特点为:①凡经化脓性脑膜炎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脑脊液有好转,但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②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惊厥;③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或前囟隆起、颅缝分离、头围增大或颅内压增高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