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题目:下列关于法律意识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解析:解析: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一种主观活动,不可能是客观价值判断,故D项错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渗透到法律制度、法律调整的过程中,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备、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时,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往往直接起到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依据专门化和职业化,可以把法律意识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而非法律思想,C项错误。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代表确定的指引作用的法律规范有( )。
命令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
强行性规范
解析:解析:强行性规范包括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相对于任意性规范而言,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确定的指引作用,行为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授权性规范要看具体情况,授权性规范可以分为权利性规范与职权性规范,其中职权性规范也是强制性规范,具有确定的指引作用。
[单选题]属于原物和孳息的关系的是( )。
鹿和鹿茸
解析:解析:A项为主体和从物的关系;B项和D项既不属于主物和从物的关系,也不属于原物和孳息的关系。
[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劳动权包括( )。
国家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条件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劳动条件
国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解析:解析: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可见本题应选A、B、D。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不能为每个人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本着宪法规定基本权利的现实原则,我国宪法没有规定C项的这一内容。
[单选题]下列哪一种犯罪在既遂之后犯罪行为也随之而结束,但由犯罪行为造成的不法状态仍可能继续存在?( )
诈骗罪
解析:解析:B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因为故意杀人既遂后,犯罪行为也随之结束,故意杀人的不法状态也就不继续存在。非法拘禁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是持续犯,在犯罪既遂后犯罪行为并没有随之结束,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段时间内,虽然犯罪行为引起的不法状态处于持续过程中,但是在犯罪行为结束后,犯罪行为造成的不法状态就不再继续存在。因此CD是错误的。只有A项的诈骗罪符合题意。
[单选题]行为人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其行为构成( )。
犯罪中止
解析:解析:这是一道很具有迷惑性的试题。其实,认真审题还是很简单的,由于题干中强调了是在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过程当中停止犯罪的,因此,很多考生匆忙就选择了A。实际上,首先应当考虑停止犯罪的原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出现这种题目时,考生应当严格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判断:首先判断犯罪停止的原因是什么?是主动的,则为犯罪中止;是被动的,则可能为犯罪预备或犯罪未遂;再判断犯罪停止在哪一个过程当中?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则为犯罪预备;停止在犯罪实行阶段或犯罪实行后阶段,则为犯罪未遂。
[单选题]刘某与张某之妻有染,张某得知后非常气愤,决定要教训刘某。某晚,刘某穿小路回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某放出自己训练的狼狗扑向刘某,张某则躲在角落里不动声响。结果刘某被咬成重伤。张某的行为( )。
属于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为犯、纯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概念的理解。刑法理论一般将犯罪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作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物质性工具、利用动物、利用自然现象、利用他人的行为实施的行为,等等。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作为犯罪又分为两类:一是纯正的不作为犯,即该犯罪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二是不纯正的不作为犯,即既可以以作为的方式,也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按照这一理论,本题中,张某是利用动物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所以A选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