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CD

药物经肾小管的分泌是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对药物的再吸收属于简单扩散过程 影响肾小管再吸收的主要因素为尿量和尿液pH

题目:下列选项中,有关药物经肾脏排泄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为:(1)肾小球滤过:大多数药物都属于小分子物质,它们经血流到达肾脏后,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有的药物与蛋白结合,则不能经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排泌指的是肾小管能将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类),由血流转运入肾小管腔,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在近端小管,存在着两种转运机制:①转运有机阴离子(某些弱有机酸);②转运阳离子(某些弱有机碱)。如两种药物合用,通过同一转运机制从肾小管排泄,则它们在转运系统上发生竞争,从而干扰药物的排泄。如青霉素,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其中90%通过肾小管排泌,仅10%由肾小球滤过,丙磺舒参与此种主动排泌机制,与载体形成较稳定的复合物,阻碍了青霉素的排泌,使青霉素血药浓度提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提高。(3)肾小管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盐和水有60%~80%在近端曲管被重吸收,使该处原尿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中高出2.5~5倍,因而形成一种由肾小管向血浆被动扩散重吸收的驱动力量。脂溶性高者,易透过生物膜,易通过简单的扩散方式由肾小管重吸收,而血浆中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脂溶性低者,则难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排泄增加,血浆中药浓度维持时间缩短。在肾小管中,药物以两种形式存在,解离型脂溶性低,非解离型脂溶性高。药物的解离度取决于所处环境的pH值,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的解离度小,脂溶性较高,易于被动扩散重吸收,排泄慢,维持作用时间长。药物从肾脏排泄的过程相当复杂,许多因素影响药物的肾脏排泄率。药物分子量大小,决定它通过细胞膜孔的能力;药物极性高低和解离常数大小以及内环境pH值等因素,决定药物扩散、通过膜的能力和数量;肾血流量及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小,影响它的肾小球滤过数量和清除速度。尿流速度的快慢,将对药物在肾小管的被动扩散过程产生影响。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基本性质
  • β-内酰胺环的不稳定性

    紫外吸收特性

    游离酸及其无机盐或有机碱盐的溶解特性

    旋光特性

    干燥粉末稳定及其水溶液的不稳定特性


  • [单选题]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是
  • 补充血容量同时抗感染

  • 解析: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抗休克、抗感染同时进行,休克控制后,仍需抗感染。临床感染性休克除积极控制感染外,应针对休克的病理生理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血细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环淤滞,以及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全身各脏器组织的血液灌注和正常代谢,

  • [多选题]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是( )
  • 熟地、山萸肉、山药

    茯苓、泽泻、丹皮


  • [单选题]最适宜对大批量样品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的分析方法是
  •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 解析: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是最适宜对大批量样品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的分析方法,故选A

  • [多选题]对骨髓抑制作用较小的抗肿瘤药物有
  • 长春新碱

    博来霉素

  • 解析:抗肿瘤药物大多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除博来霉素(平阳霉素,bleomycin,BLM)、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链脲霉素(STZ)、长春碱类及激素外,多数抗肿瘤药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首先是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抑制,依次为白细胞(尤其粒细胞)、血小板,最后影响血红蛋白,出现全血性减少。这方面的副作用一般损伤DNA的药物次之,损伤蛋白合成的药物影响较小。

  • [多选题]联合用药可以增强疗效,减少肿瘤药物产生耐药性,其基本原则包括
  • 药物毒性不重叠

    应包括2类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与周期特异性药物配合

    药物联用应协同、不拮抗

    各个药物使用采用合理的顺序

  • 解析:1,将作用于不同时相的药物合用,在多个环节上杀灭癌细胞。2,交替应用周期非特异性和周期特异性药物。3,从减低药物的毒性出发进行设计。4,从抗瘤谱出发设计。5,从抗肿瘤药物的抗瘤机制出发进行设计。故选择ABCDE。

  • [单选题]可用于小儿遗尿症的中枢兴奋药是
  • 哌甲酯

  • 解析:哌甲酯对精神活动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可用于呼吸抑制、小儿遗尿症、多动症、轻度抑郁症。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心血管内科(正高) 临床药学(正高) 耳鼻咽喉科学(副高) 中医全科学(副高) 肾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7) 口腔修复学主治医师(代码:356) 病理学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0) 心理治疗主治医师(代码:386) 护士资格证考试 初级护师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