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题目: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见于
解析: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血小板抑制剂的使用等。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糖尿病、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症等。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Ib缺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形态正常,聚集功能正常,血小板黏附功能减低。CPIb与GPIX形成复合物,是vWF的受体,参与血小板黏附反应,缺乏或减少时黏附功能减低。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是指空腹血浆
IDL升高
解析: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为宽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IDL的升高。
[单选题]在我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最主要原因是
ABO血型不合
解析:国内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不合引起者较多见,Rh血型不合次之。
[单选题]关于血涂片制备的描述,错误的是
推片速度越快,则血膜越薄
解析:推片速度越快,则血膜越短而厚。
[单选题]高钙血症常见的病因如下,但除外
急性肾功能不全
解析:本题考查钙测定的临床意义。
[单选题]下列是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稀释液作用的正确叙述,但除外
使嗜酸性粒细胞分布均匀
解析:试剂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种类繁多,虽配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如乙醇、丙酮、乙二醇)、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剂(如溴甲酚紫、伊红、固绿等)、破坏其他细胞(如红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物质(如碳酸钾、草酸铵)、抗凝剂(如柠檬酸钠、EDTA)、防止乙醇和液体挥发剂(如甘油)。
[单选题]正常人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为
夜间较高
解析:嗜酸性粒细胞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的时候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单选题]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
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