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1950年
题目:副溶血性弧菌首次发现并分离培养成功是在
解析:副溶血性弧菌于1950年从日本大阪一次暴发性食物中毒中分离发现。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致死作用,常用以消毒和灭菌,多数无芽胞的细菌在55~60℃温度下作用多长时间就可死亡( )
30~60分钟
解析:细菌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在高温状态下易发生凝固或变性,酶的活性也随之消失。多数细菌繁殖体在55~60℃加热30~60分钟即可死亡。
[单选题]用纸片法做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时两张纸片的中心距离为
≥24mm
[单选题]有关衣原体发育周期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衣原体有发育周期,需要8h
[单选题]流感病毒中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是
甲型流感病毒
[单选题]男性,16岁,突然发热、咽痛、“杨梅舌”,病后第2天,从耳后、颈部开始出现皮疹,然后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有皮肤脱屑。咽拭予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可见β溶血菌落,镜检为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引起这种疾病最可能是
猩红热
解析: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舌质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革兰阳性链状排列球菌,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完全溶血,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致病力强,引起多种疾病。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释放致热外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
[单选题]立克次体发病1周,血清中即有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其效价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下降,达到高峰的时间是
2~3周
解析:补体结合试验是立克次体血清学诊断的经典试验,一般在立克次体病发病1周内,血清中即有补体结合抗体出现,以后逐渐上升,至第3周达最高峰,然后逐渐降低至较低的效价,并可保持几年不消失,但也有在病后几周即转阴者。
[单选题]辐射杀菌法包括
紫外线、电离辐射、微波
解析:辐射灭菌有2种类型:一种是电磁波辐射,如紫外线、微波;一种是电离辐射,如X线、1,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