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北方之域多
  • 正确答案 :D
  • 脏寒生满病


  • [单选题]支饮的临床主症是
  • 正确答案 :C
  •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 解析:苓桂术甘汤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病因病机:心下即胃之所在,胃中有停饮,故胸胁支撑胀满,饮阻于中,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 证候:胸胁支满、目弦,或伴有小便不利。 辨证:脾阳不足,痰饮内停。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 [单选题]起于无名指末端的经是
  • 正确答案 :B
  • 三焦经

  • 解析: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出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 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 它的支脉是从胸腔中部分出,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缺盆),再上项部,联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自此弯屈向下到面颊部再至眼眶下部。 手少阳三焦经又一分支是从耳廓后面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经过客主人穴所在部,向前交叉于面颊部,到达外眼角(目锐眦),接于足少阳胆经。

  • [单选题]十二经脉中,与五脏联系最多的经脉是( )
  • 正确答案 :C
  • 足少阴肾经


  • [单选题]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 正确答案 :D
  • 肾中所藏之精


  • [单选题]医德修养的意义直接体现的是
  • 正确答案 :E
  • 医德修养为医务人员完善医德人格所必需

  • 解析:医德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医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医德行为所作的善恶判断。    

  • [单选题]绝经前后诸症之肝阳上亢者,除主穴外,还应加用的腧穴是
  • 正确答案 :C
  • 百会、太冲、风池

  • 解析:绝经前后诸症 【病因病机】 妇女至绝经前后,肾气渐亏,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盛偏衰现象,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肾阴不足而肝阳上亢,肾阳虚弱,脾失健运而生痰湿,其中肾虚是致病之本,肾虚不能濡养和温煦其他脏器,诸症蜂起。由于体质因素的差异,临床上有肾阳虚、肾阴虚或肾中阴阳俱虚,或有肝阳上亢、痰气郁结等不同表现。 【辨证】 主症 月经紊乱,性欲减退,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情绪不稳定。 兼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或皮肤感觉异常,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数,为肾阴虚;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面浮肿胀,尿意频数,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为肾阳虚;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烘热汗出,腰膝酸软,经来量多,或淋漓漏下,舌质红,脉弦细而数,为肝阳上亢;形体肥胖,胸闷痰多,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少,浮肿便溏,苔腻,脉滑,为痰气郁结。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气海 肝俞 肾俞 神门 三阴交 太溪 配穴 肾阴亏虚加阴谷、照海;肾阳不足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加风池、太冲;痰气郁结加中脘、丰隆。 操作 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皮质下、交感、神门。每次选一侧耳穴3~4个,毫针用轻刺激。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 [单选题]下列适用于“扶正祛邪并用”治法的是
  • 正确答案 :D
  • 正虚邪实但尚能耐攻


  • [单选题]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正确答案 :A
  • 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大椎穴的主治病症
  • 正确答案 :C
  • 腰痛

  • 解析: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 查看原题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中医骨伤科学(正高)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副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高) 理化检验技术(副高) 放射医学技术(副高) 泌尿外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21) 康复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48) 推拿按摩学主治医师(代码:349) 口腔医学技术(师)(代码:205)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代码:105)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