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幼儿急疹
题目:
患儿,1岁。发热3天,体温39~40℃,家长一直服用中药治疗,今日热退,发现患儿出现皮疹,遂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咽部充血,耳后淋巴结肿大,红色斑丘疹以颈及躯于多见。未见其他异常。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尿频
解析:该题是有关前列腺增生症状的理解和记忆考题。尿频是前列腺增生患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刺激引起。随着病情发展,残余尿量增多,膀胱有效容量减少,尿频逐渐加重。
[单选题]有关支气管扩张(支扩)的发病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支气管扩张患者必在婴幼儿时期有过麻疹、支气管肺炎等感染
解析:支气管扩张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的感染阻塞和牵拉,故D对。多数患者在童年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迁延不愈的病史,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必须要有这样的病史,先天性发育缺损及遗传因素引起的支气管扩张较少见,故E对,而B错。反复的感染可导致支气管壁有不同程度破坏及纤维组织增生,从而使支气管变形、扩张,故A对。肺结核在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过程中,由于牵引亦可引起支气管扩张,故C也对。因此选B。
[单选题]适应障碍的治疗重点应该是
心理治疗
解析:适应障碍的治疗重点应该是心理治疗,解除患者心魔,选A。
[单选题]女孩,5岁。患急性感染治疗1周,临床表现恢复正常,门诊医生需根据外周血象的变化作分析,该患儿白细胞分类的正常比例应约为
中性粒细胞0.50、淋巴细胞0.45
解析:小儿时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次比例相等发生在4~6天与4~6岁,患儿5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应大致相等,只有B项最符合。
[单选题]苯丙酮尿症患儿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部位是
肝细胞
解析:苯丙酮尿症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肝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所致的氨基酸代谢病。
[单选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不包括
免疫球蛋白
解析:选项A、B、C、D属非特异性免疫,选项E属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致敏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此即免疫球蛋白。
[单选题]关于MBL途径正确的是
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同经典途径相同
解析: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体内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产生TNF-α、IL-1和IL-6等细胞因子,导致机体发生急性期内反应,并诱导肝细胞分泌急性期蛋白,其中参与补体激活的有MBL和C反应蛋白。MBL是一种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属于凝集素家族,结构与Clq类似,可与甘露糖残基结合。正常血清中MBL水平极低,在急性期反应时其水平明显升高。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与活化的C1q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此激活途径也不依赖特异性抗体产生。此外C反应蛋白亦可与Clq结合并使之激活,然后依次激活补体其他成分。
[单选题]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也叫二软脂酰卵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一气界面之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②增加肺的顺应性;③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④防止肺不张;⑤防止肺水肿。
[单选题]女,29岁。输血30ml左右时突然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心悸、胸闷,剧烈腰痛,血压下降等。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是
溶血性输血反应
解析:该青年女性患者当输血30ml左右时突然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心悸、胸闷,剧烈腰痛,血压下降等,最可能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是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他亦均为输血不良反应,但一般不会表现如此重,除过敏反应发生较快外,其余均不会发生如此之快,特别是循环超负荷。所以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