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考网

在实践中,测量不确定度可能来源于以下方面( )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753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传播媒介(media)、环境温度(ambient temperature)、化学试剂(chemical reagent)、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遗传物质(genetic material)、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thalassemia)、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二氧化碳结合力

  • [多选题]在实践中,测量不确定度可能来源于以下方面( )

  • A.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
    B. 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的不理想
    C.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
    D. 对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的偏移
    E. 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举一反三:
  • [单选题]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疾病为
  • A. Q热
    B. 恙虫病
    C. 立克次体痘
    D.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E. 地方性斑疹伤寒

  • [多选题]温度敏感突变株具有的特征是 ( )
  • A. 在28~35℃时可增殖
    B. 在37~40℃时不能复制
    C. 具有容易检测与识别的生物学特性
    D. 不能通过人工诱导产生
    E. 可人工诱导产生

  • [单选题]乙肝病毒的"两对半"结果中,传染性最高的患者通常是
  • 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B.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C.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D.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E.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 [单选题]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哪项叙述不正确
  • A. 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采集
    B. 先用单层纱布过滤,800r/min离心10min 后分离标本
    C. 上清液用于生化和免疫检测
    D. 沉淀物只用于细胞学检查
    E. 沉淀物用于显微镜检查

  • [单选题]男性,14岁,检查发现贫血貌。血红蛋白95g/L,脾肋下5cm可及,无自觉症状。网织红细胞计数7.8%;周围血片见较多靶形红细胞;血清铁1250μg/dl,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下列哪项检查在此病例应异常
  • A.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B. Ham试验
    C. Coombs试验
    D.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 血红蛋白电泳及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 [多选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可表现为 ( )
  • A. 昏迷
    B. 呼吸深大
    C. 皮肤粘膜干燥
    D. 呼气有烂苹果味
    E. 二氧化碳结合力上升

  • [单选题]假定血糖在常规实验室20d测定的质控结果的均数为5.6mmol/L,标准差为0.50mmol/L;第1个月在控数据的平均数为5.4mmol/L,标准差为0.20mmol/L;累积数据计算的平均数为5.5mmol/L,标准差为0.30mmol/L。您认为第2个月份的室内质控图,应采用的均值和标准差为
  • A. 5.6mmol/L和0.50mmol/L
    B. 5.5mmol/L和0.30mmol/L
    C. 5.4mmol/L和0.20mmol/L
    D. 5.5mmol/L和0.40mmol/L
    E. 5.6mmol/L和0.30mmol/L

  • [多选题]下列关于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自动生化分析仪工作时环境温度最好为20~25℃恒温
    B. 干化学试剂的胶膜可减少血清内源性物质的干扰
    C. 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干化学法测定技术的浓度计算
    D. 离心式生化分析仪采用同步分析
    E. 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必定是单通道

  • [单选题]革兰阴性杆菌中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有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称为
  • A. 转化
    B. 转导
    C. 接合
    D. 溶原性转换
    E. 原生质体融合

  •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8vwwkr.html
  • 推荐阅读
    考试宝典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